西庐寺官方网

菩萨不应(菩萨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布施)

本篇目录:

求菩萨有不应得吗?

1、再有,求恶事,比如希望别人倒霉或者希望偷盗成功等等,这些佛菩萨是绝对不会允许的。所以,以后求佛菩萨,应该希望可许则许。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只是忏悔自己福报不够,或者不适合自己,这样心里就平衡了。

2、”这已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向自性里面求,没有求不到的——有求必应——因为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三宝不过是给你做一个助缘而已,求得也是我们自性本有;自性里没有,三宝也帮不上的。

菩萨不应(菩萨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布施)-图1

3、如果因贪心求钱财,因嗔恨求别人倒霉,等等,不会有求必应。还有求佛菩萨改变因果报应也很难灵验,(比如贪、腐官员,也常常求神拜佛,求保佑他们无事,但佛菩萨不能改变成熟的因果,也不会包庇坏人,自然就不灵验了)。

4、这是一个由浅至深的问题,有些人求菩萨,认为有求就必须有应,然无应即为不灵。这是大众的普遍思想,认为我给了香钱,拜了菩萨。那么我取什么愿望都会实现,不实现那就是不灵。

5、因为寺庙里的出家人大多数都是男性,所以女性去寺庙拜佛时,尽量要跟出家的师父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过分去亲近出家人。因为出家人并不是佛,也不是菩萨,甚至多数出家人连罗汉的境界也没有达到。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

请看宣化上人的开示: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菩萨不应(菩萨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布施)-图2

“应该没有地方生活和有一颗心”的意思是:不要为结果而祈祷,而要有一颗认真地去做的心。通过解构净土,幸福世界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可以现在就在那里。佛陀本身的庄严,纠正了佛法的真正含义,是“唯一的净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金刚经》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答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专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不管法从何所生。皆不应贪住。何以故。若法由心生。心亦复不可得故。法无定法。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来源《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原文如下:大意指,维摩诘居士见文殊师利大菩萨来,便道:“欢迎您,文殊师利!您以不来相而来到我这里,以不见相而前来见我。

菩萨不应(菩萨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布施)-图3

经句出处: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 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原文如下: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维摩病的解释《 维摩 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载:佛在 毘耶离城 庵 摩罗 园 ,城中五百 长者 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 维摩诘 故意 称病不往。佛遣 舍利弗 及 文殊师利 等问疾。

”参阅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 词语分解 现的解释 现 (现) à 显露:出现。表现。发现。体现。现身说法。 实有的,当时就有的:现金。现款。现货。现实(. 客观存在 的事物;.合于 客观 情况的)。

《文殊问疾》是 《维摩诘经讲经文》 (参见本条) 的一部分,只是 《文殊师利问疾品》 中的一段,原卷末题作 “文殊问疾第一卷”,可见这一品的讲经文还分好几卷。

厌背涅槃不怖烦恼戒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佛教认为,当修炼圆满,圆寂以后将会涅槃重生,达到无为,自在,不死不灭,再也没有忧愁烦恼。

心无挂碍:是指成就了菩提之果,明白了万法即是一念,明白所求的心,当下就是一种烦恼。当明白不生不灭之法,我们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就能放下;除非你是为了教化众生,你有必要长久住世,否则生命可以置之度外。

远离这个本末倒置、糊涂无明、是非不分的梦幻世间,最终到达寂灭的世界,获得新生,也就是不生不灭、没有苦恼的最高境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菩萨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布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