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何为菩萨的妙行(何谓菩萨行)

本篇目录:

金刚经每句的解释及译文

1、金刚经译文如下:第一品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2、金刚经译文释义及注释如下: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_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何为菩萨的妙行(何谓菩萨行)-图1

3、【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妙行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谭林长持名念佛就是法,念佛成佛的法门。念贪就成恶鬼,念嗔就成地狱,念愚痴、不觉悟就成畜生,念善、念五戒就成人,念十善就成天人,这都是念的。

持名念佛是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何为菩萨的妙行(何谓菩萨行)-图2

因为若能忆念不断,就能时时照顾念头,如此一来,即无昏沉、散乱,这是念佛的妙诀。不过,话虽如此,照顾当前一念毕竟不易,故劝诸位内外合行,口出声加心内念,互相调剂,如此轮替,自得净念相继。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所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弥陀要解》)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持名与观想合修: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

菩萨自行化他的五种行法分别什么意思

佛讲的五乘法,包括:1 .人乘法― 修行五戒,以求来世能再得人身。2 .天乘法― 修行五戒、十善,以求来世能生于天道,享受天人之乐。

何为菩萨的妙行(何谓菩萨行)-图3

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其中色声香味触,只是五种直觉的意识影象,并非客观外境。法,则是对前五种直觉留下的信息,进行思维分析的统称。故知“名”、“相”,是包括了凡夫一切境界的,也就是五蕴。

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

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

随护加行。无罪加行。思择力加行。清净增上意乐加行。堕决定加行。云何菩萨随护加行?当知此复略有五种。一者、随护聪叡。谓由俱生智,速疾摄法。二者、随护正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谓菩萨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