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学佛先度家里人(学佛之人如何面对亲人离世)

本篇目录:

大乘佛教经典里讲到底要先度自己还是先度他人,还是说要同时进行?_百度...

修行步骤不一样: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则先度己再度人。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汉地为主,小乘佛教则以东南亚为主。

都是大功德,看你自己的机缘和发心了 《地藏经》“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学佛先度家里人(学佛之人如何面对亲人离世)-图1

佛法是‘般若惟一法,方便有多门’,佛法有种种方便;你先自度也好,先度他也好。楞严经有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但也讲:‘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新人请教,学佛是先自度还是先度人

今末法季,众生根器渐钝,通达大乘者更是极其稀有;真善知识开示正法难有人信,乃至诽谤如潮。而“以盲导盲”却渐成趋势。故先求自度,起码先具备“拣择眼”,以免助“邪师”毁坏佛法,误导学人。

佛法是‘般若惟一法,方便有多门’,佛法有种种方便;你先自度也好,先度他也好。楞严经有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但也讲:‘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度人,先自度。自度度他嘛。发这个心很好的,有这个心,遇到有缘分的人,你可能就能帮的了他。随缘去做,怀着度某某人的心态, 可能会有碍,金刚经不是说吗,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要不着相,随缘而不攀缘。

学佛先度家里人(学佛之人如何面对亲人离世)-图2

《妙法莲华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伞去!”禅师不肯借伞,这是禅师的大慈悲——人要被度不能指望别人,而应该靠自己。

刚接触不要持戒,而是多看些佛有关的书,多做好事(不是善事啊),多帮助需要的人,万事看的开些,多把自己不用的物品,钱财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听,少说,多做,等觉得有一定基础了,在慢慢的持戒。

佛法本是渡人舟,到达彼岸只为觉,后面是什么?

1、既然已经知道‘佛法本是渡人舟,到达彼岸渡人只为觉’了,那就已经够自己用的了,关键是应该明白自己怎么才能上的这个‘渡人舟’,而使自己能够到达彼岸而得渡。

学佛先度家里人(学佛之人如何面对亲人离世)-图3

2、般若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其中,前面5度,是一大类。后面5度,属于般若一大类。

3、施度。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戒度。

4、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渡无缘之人,慈航本是渡人舟,无奈世人不上船。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匿名用户 2015-02-10 展开全部 是这样的:5:1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

5、佛教所指的彼岸是指脱离尘世烦恼、取得正果之处。

为什么佛不渡不可渡之人?

佛说人的障碍有两种,一种罪轻的是烦恼障碍,另一种罪重的是业障。此五女烦恼障碍和业障都很重,不能闻佛法。所以只能放弃。不可度之人作为自己的家人,这也是自己的业障之一。不要怪罪不可度之人,万事‘我’中求。

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

人生在世都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愿自己努力,所以总不能称心如意。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同样的道理,自己有真如佛性,自然也就不会被凡尘所累了。

佛门广大,不渡无缘,看起来很无情,但这却是事实情况,即便是佛祖也没办法颠覆因果。

学佛就是学做人

因为学佛,就是学做人的道理。有些人,不懂佛是什么,看佛经,并不知道佛书讲的是什么内容,对着佛经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以为就是在学佛,以为就是在修功德,这样的做法并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反而是浪费了时间。

佛是已醒的人,人是未醒的佛的下一句为: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其含义为:佛法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学佛就是学做人。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做人,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无非就是学“做人”。学做人,无非就是学做事。事做好了,才说明你把人做好了;人做好了,才说明你把佛学好了。这三者根本无法分开。脑袋是越用越灵活,越用越有智慧;越不用,越迟钝,越茫然。大家对自己要狠一点。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佛之人如何面对亲人离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