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南怀瑾学佛情绪(南怀瑾关于佛教的讲解)

本篇目录:

南怀瑾老师讲:学佛为什么不生知见法相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因此,“不生法相”所强调的是修行之人心中不再生出“法相”,其实不是不生,而是不住,不住于“法相”,也就是不住于所见所感所知的万物。

南怀瑾学佛情绪(南怀瑾关于佛教的讲解)-图1

六祖说他讲的是最上乘法,而神秀是大乘法,而最上乘的离世间法(无为法,超十法界)只是理悟,不是实证,无为之理也就成了有为,所以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学佛落入错误的知见,那是一个断灭见的空,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是邪见。空是一个境界,心性之学,般若,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心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

为何见地不清呢?严格追究起来,就是行愿不对。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

南怀瑾学佛情绪(南怀瑾关于佛教的讲解)-图2

南怀瑾:如何化解嗔恨心,佛教网

1、化解嗔恨心最好的方法如下:学修任何法,就是为了面对、控制、断除烦恼。这是佛教徒的任务和目标。衡量修行好坏的标准,不是看谁念的咒语更多,谁做的功德更大,更不是看谁发财、健康、工作顺利,而是看烦恼有没有减少。

2、读诵,抄写佛经,净念思维,愿求圆满智慧,坚持读诵。智慧会渐次增上,有了智慧,就会明了境相的真实本质。可化解嗔心。一心念佛。如: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3、控制嗔恨心的方法有两种:一,世俗谛的方法;二,胜义谛的方法。 (一)世俗谛的方法 第一,理解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不满、抱怨与嗔恨心,都是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4、长期这样观想,久而久之,慈悲心增长,嗔恨心自然化解。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过去了,我们内心还念念不忘,别人的话只说了一遍,我们自己的内心却重复了一千遍一万遍。

南怀瑾学佛情绪(南怀瑾关于佛教的讲解)-图3

5、读诵佛经,净心明理,持戒断恶,是减轻或消除嗔恨的基本方法。

6、对治的方法要勤修戒定慧。嗔心重是心不平等造成的,分别妒忌、恭高我慢等等。要消除这些习气,从实修上来说,当修慈悲心,要常念观音圣号,读诵《观世音普门品》,诵持《大悲咒》,慢慢熏修,逐步消除嗔恨心。

南怀瑾:儒道佛都可以修行

1、“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但是,即使得了灌顶,也没什么了不起。达摩祖师有一段话很重要:“诸佛无上妙道”,佛法是无上的大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一生修的,多生多世累积起来的功德。

2、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善护念”这三个字出自《金刚经》,意为“好好地照应你的心念”。佛学中,一呼一吸之间称为“念”。

3、南怀瑾对儒释道三家的总结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4、南怀瑾对儒释道三家的总结是:儒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释家的精神是以出世的姿态入世;道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入世。

5、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是南师留给世人的立身修行的醒世恒言。

烦恼即菩提【南怀瑾】

1、怀师箴言: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2、【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迷中是烦恼,悟了是菩提。”烦恼人人有之,修行,就是要在烦恼产生时保持平稳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工作的挫折与不顺利,做到不逃避、不怨恨、不烦躁、不慌乱,看清烦恼的根源并调整心态消除它。

4、“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

5、就是靠思想意识来明心见性,来修行。所以说,即此用、离此用。烦恼即菩提。身体、思想意识就是“真我”的工具,不能把这些工具当成“真我”而执迷不悟,而是要利用这些工具来找到真我,明心见性,以至于成佛。

6、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南怀瑾文汇:学佛不要不说人话,搞得一身佛气等

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流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当做镜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镜子用,反照我们自己的面孔。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 我们经常说,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大家来学佛,都抱一个有所得的心,求得一个无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错误。佛就说:当时我得一个无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

能够成为一个生命,神和气很重要。道家讲精气神,什么是精呢?刚才已经讲过,不要认识错了,全身的细胞、能量,都是精,精气神要合一。 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禅宗祖师说:「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你也不要执着于佛经上所有的话,一执着了,对不起,虽然不是邪见,但是成了边见,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见。宗教的偏见最多,也最排他。

南怀瑾先生经典语录 1) 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2) 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怀瑾关于佛教的讲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