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量理宝藏论讲的什么(量理宝藏论法师辅导)

本篇目录:

真的有前世今生么?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前世今生并没有得到证实或者有任何可靠的科学依据。心理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现代科学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证明前世今生存在的证据,也没有任何机制能够解释记忆的传承或灵魂的转移。

因为人不但是一个肉体,还有人的元神的存在,而轮回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会有前世今生。何止是人,宇宙万物皆有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过程,现代科学都可以证实得到的,并非迷信。

量理宝藏论讲的什么(量理宝藏论法师辅导)-图1

有的。我为你解说一下佛法吧。佛经上说,人有前世,有来生,并且,有六道轮回,我们的神识(大致可以理解成灵魂),就是在这六道之中,反复轮回。

为什么佛祖所说皆真实不虚

1、“真实不虚”的意思是,当入佛知见后,才知道佛说的真实不虚。但没有觉悟前,佛说:小疑小悟,中疑中悟,大疑大悟。

2、而“虚”则是指佛所证悟的第一义谛,即真实的本质和真理,它超越了世俗的虚妄和相对性,是真实不虚妄的。因此,“实”与“虚”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与虚假,而是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待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述。

3、佛陀是究竟觉悟的人,众生是妄想分别执著未尽的凡夫,二者在智慧上不在一个层次,所以佛说的许多道理现象,人和其他众生是很难用自己的智慧去测度的。

量理宝藏论讲的什么(量理宝藏论法师辅导)-图2

4、至今为止,佛陀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 佛在《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中告诉我们说:人身是个虫巢,大别之,有八十种虫。佛不但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了它们的动作形态。

为什么说外境就是识的对境?

1、想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2、这个境,就是认识的对象的意思,境其实就是心法的认知对象。 比如,以眼识为例,请问:眼识看到的对象是什么?眼识看到的对象是颜色,所以,颜色就是眼识这种心法所认识的“境”。我们就说:颜色是眼识的境。

3、对境,故名思意,面对的一切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别的众生,或者是事,甚至一个情绪等等,都能称为对境。也可以叫“对机”,也就是看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什么事而说,不能固执教条真理。

量理宝藏论讲的什么(量理宝藏论法师辅导)-图3

4、当知外境也是心境: 境随心转,自己的转机就是世界的改变 一是多半置身于海外境外,一是相对说来年轻,没有亲历其境 众生见外相,皆由自心现:所见既非有,故无诸外境。

5、处境 是只触及你的部分外境。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处境。从里外应合的角度来说,当那种外境出现的时候,你的心境会跟着共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会拉扯住你,让你难以自拔地陷入那种处境。

五部大论是什么?

五部大论是指《因明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等五部内学显宗经典理论。

“五部大论”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

五部大论的汉译名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这五部大论,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

五部大论指五部佛教经典。五部大论指藏传佛教佛学院僧人必读的的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释量论》、《俱舍论》、《戒论》。

无方分与极微抉择为空性,有区别吗

1、极微无方分 瑜伽三卷二页云: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2、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3、因为身与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动的、不坏的“自体”可得——这一种状态,佛便把它称为“空”,故“空”又可称为“无自性”或“无自性空”。

4、萨迦法王等等,各派的活佛都是过去佛陀授记过的,它们之间并无区别,都是是佛、菩萨在现世的色身,只是因本尊及其修持方法,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不同而已。这只是本人的浅显认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量理宝藏论法师辅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