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寺院晨钟的格式(寺院晨钟偈)

本篇目录:

晨钟暮鼓的敲法及唱法,钟声偈。谢谢!

1、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豹仰宗、云门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

2、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 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寺院晨钟的格式(寺院晨钟偈)-图1

3、”经云:晨钟暮鼓,以召百灵,谓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须每日晨昏,不可有误。

寺院晚上敲钟唱的是什么

1、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一字一叩钟)晚上唱诵“暮叩钟偈”:洪钟初叩,宝偈高吟。 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叩钟)上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下济法界众生同归一乘。(叩钟)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

2、寺庙早晚叩钟,要唱叩钟偈,不仅要念出声音来,还要带唱腔唱出声调来。

3、晚上的撞钟叫做“止静”,提醒僧人们开始休息了,同时也可以超度幽冥的苦难。由此,“晨钟暮鼓”这个成语,意思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后来因为佛学文化的广博和影响之广,寺庙里的钟和鼓,又被引申出了许多佛学文化。

寺院晨钟的格式(寺院晨钟偈)-图2

4、早晚各有给的敲钟偈,敲钟打鼓的僧人会一边唱着敲钟偈,一边敲钟,非常好听;至于打鼓,能打出风、雨、雷、电四种不同的声音,具体要专业训练的。

寺院每天敲几次钟每次敲多少下

1、每天敲2次,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击鼓再敲钟,一边击鼓一边持咒,击鼓后再敲钟,晚上的敲钟先慢后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复三次,计一百零八下。早上则反之,先敲钟后击鼓,钟先快后慢。

2、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

3、但有一点相同,就是无论大钟小钟都要敲108下。有的寺庙每天敲钟3次,每次敲36下;有的寺庙一天敲6次,每次敲18下,即快敲18下,尔后慢敲18下,再尔后快敲18下,如此往复。

寺院晨钟的格式(寺院晨钟偈)-图3

中国佛教寺院是如何布局的

1、佛教寺院的布局一般都是按修道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来 划分的。 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伽蓝”,即七 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佛教各宗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一般 认为是:山门、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

2、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3、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4、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寺庙晨钟暮鼓的打法是什么?

寺庙晨钟暮鼓的打法因寺庙不同而略有不同,但通常是晨钟在早晨敲响,暮鼓在傍晚敲响。打法大致如下:晨钟: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一名僧人或者钟鼓手敲响大钟或者梆子,表示开始一天的修行。

早晚各有给的敲钟偈,敲钟打鼓的僧人会一边唱着敲钟偈,一边敲钟,非常好听;至于打鼓,能打出风、雨、雷、电四种不同的声音,具体要专业训练的。

早上则反之,先敲钟后击鼓,钟先快后慢。晨晓敲钟,是警醒世人自无明长夜中觉悟;晚暮敲钟,是唤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称为幽冥钟。

清晨先击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击钟,故又称之“晨钟暮鼓”。道教所使用的钟 道教的钟文化 道教宫观里的钟一般分大钟、报钟、忏钟、帝钟四种。忏钟、帝钟用于道场中,而大钟与报钟用于开静止静。

第一支香结束后,大家去斋堂用早餐。用餐不能说话,饭菜不能挑,师兄给盛啥就吃啥,除了不能吃的部分,都不能剩。全天七支香,每支45-90分钟不等,晚20:30点敲暮鼓,21:00熄灯。循环往复,是为修行。

祈请佛菩萨加持往生净土的话就只有再受轮回之苦。晨钟暮鼓是寺院的号令,也是警觉大众修持的信号。早晨僧人闻钟板起床,晚上闻鼓板休息。钟是108下,鼓以敲者诵持心经时长为准。希望帮助到想了解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寺院晨钟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