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佛法安居戒)

本篇目录:

三戒论中具有慈心无不善是什么意思

众善奉行是佛教常用语,其词语来源于佛教经典: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佛法安居戒)-图1

这话所表达的是不执著任何一个人,不贪恋任何一事、任何一物,随缘度日。懂得宽容别人,不要心身仇恨和愤怒,用爱去化解和平复心中的罪恶。

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

佛为何不许弟子显神通呢?

1、不是不显,是很少显,而且只对有缘对机的众生显示。因为在戒律中,是不允许随便公开显示神通的,也不允许透露自己证得的果位。这属于破戒。少数特殊情况除外。

2、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果佛弟子总是示现神通,世人就容易把这个当做判断佛法的依据了。这样就背离了世尊的初衷。如果真这样了,很多真正的修行人就被大家远离了,而且魔也会神通,就很容易混入佛门中,破坏佛法。

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佛法安居戒)-图2

3、不过佛告诫他的弟子以及后世的佛教修行者不要轻易显示神通,应该以讲经说法度人。这是因为许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为了避免妖魔鬼怪迷惑人世间,因此佛陀涅槃之后,佛教高僧大德都是以讲经说法度人。

4、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

厌背涅槃不怖烦恼戒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1、涅槃,佛家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无为舍,无为者,涅槃也,涅槃为人之安宅,故云舍法性身,亦称法身,佛三身之一。

2、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佛法安居戒)-图3

3、远离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般若”:智慧。“波罗”:彼岸。“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远离这个本末倒置、糊涂无明、是非不分的梦幻世间,最终到达寂灭的世界,获得新生,也就是不生不灭、没有苦恼的最高境界。

4、三障为报障、业障、烦恼障。那么,心无挂碍即为破报障之用。报障又分依报和正报,这些内容前面已详细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三聚净戒: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佛教术语。时译“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语)业、意业。

具有属于世间的清净见解。世间的清净见解就是指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深信这些道理并在相续中生起定解。

“三昧耶”是梵语,就是“誓言”的意思,所以“三昧耶戒”可以理解为你与上师建立的“誓言戒”。三昧耶戒主要指密乘的十四根本戒,但同时也涵盖大乘的菩萨戒及小乘的八种别解脱戒。广义上可以说包含了佛教中的一切戒律。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

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菩萨具体是什么意思?

1、菩萨含义: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2、菩萨,是觉有情的意思。白话讲,就是普渡有情众生。菩萨是发了大愿又修行有成的修行者。所谓大愿,就是发了“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不仅要自己成佛,还要帮助别的众生成佛,这就是大愿。

3、「菩萨」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古人有两种翻译:一个翻译叫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的;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两种翻的都好。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应当传授给什麽人?大心凡夫。

4、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了,并生出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菩萨,通过种种的修行方法,得到了开悟,觉醒了自己的佛性,掌握了宇宙生命的真谛。然后生出慈悲之心,不畏辛劳,伺机度化愚痴的六道众生。

5、菩萨是梵语(古代印度语),全称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翻译过来就是“觉有情”。一个凡夫众生经过修学后觉醒了,明白了真理和实相,于是他就去度化所有的有情众生,欲令一切众生也觉悟。这样的人称为菩萨。

6、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作:“觉有情”。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指的是什么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三聚净戒】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三聚净戒,即是指保持清净的身、口、意三个方面的戒律,具体的内容是包括戒杀生、戒盗窃、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等。三聚净戒的意义 三聚净戒,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佛教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念。

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法安居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