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庐寺官方网

什么是佛规佛戒(佛教戒律戒规)

本篇目录:

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愚痴、不傲慢、不疑惑。

什么是佛规佛戒(佛教戒律戒规)-图1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

【五戒】﹝出增壹阿含经﹞[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佛教中的五善是指善良、正直、诚实、耐心和慷慨。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内心的善良和慈悲,从而逐渐消除贪嗔痴。十戒是指佛教徒应该遵守的十项基本规则,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等等。

什么是戒?破戒后应该如何去补救?

首先要忏悔,接着忏悔后要发誓不再破戒才行。相对而言,如果违反了戒,自觉做不到,就到佛前忏悔、舍戒,如果自认还能持守,那么还可去重受。问题的重点在于戒应先去学习,自觉能做得到,可以求受五戒,而后才能守。

什么是佛规佛戒(佛教戒律戒规)-图2

达亮法师破戒后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忏悔了,忏悔后要发誓不再破戒才行。戒不能说破不破,只能讲违反了戒,戒是不能补的,因为它不是网,也不是陶瓷做的碗,只能说重受。

首先,要明确的是,破戒后的补救方式会因戒律的具体内容和破戒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破戒后的补救需要诚心悔过,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失。首先,要诚心悔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不再犯。

破戒之后首先要稳住心态,避免连续破戒。比破戒更可怕的,就是连续破戒,连续破戒的危害最起码是破戒的三倍以上,本来上瘾脑回路已经开始消除,破戒则会让上瘾回路重现,而连续破戒则是强化上瘾回路。

立刻远离破戒的场 破戒以后,你本身的能量特别低,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待在容易让你破戒的地方。

什么是佛规佛戒(佛教戒律戒规)-图3

过度紧张也是可能导致破戒的,有的戒友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也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警惕意识,严格来说,也属于觉悟的范畴... 问题六:破戒后怎么补救 不好补救,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好。

心戒是佛教中是指什么戒律?

1、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2、佛教一般常说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前四条又叫根本戒,属于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恶果,如果是出家人,则不邪淫改为不淫欲。

3、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4、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

五戒十善:什么是五戒十善

1、“十善”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善”侧重于修善。

2、五戒十善是属于别解脱戒的,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共计十种善业。也就是,身,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粗恶语不绮语,意,不贪不嗔不愚痴。做好五戒十善,能得人天的身体。

3、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

4、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愚痴、不傲慢、不疑惑。

5、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佛教问题

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消极、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出家制度。

第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它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

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 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地球上的人如果遇不到佛,是缘,不是佛菩萨舍弃这些人。《佛法灭尽经》中说7000年后,佛法完全消失。这不是佛舍弃人,而是人舍弃佛。

佛家受戒什么意思

1、受戒的意思:受训戒。《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汉书《东周列国志》:“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

2、受戒的意思是: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受训戒。伊斯兰教法规定,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觐者在进入圣地麦加前,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受戒,又作纳戒、禀戒,即遵守教团规定(戒、罚则)之行为。

3、◎附∶Holmes Welch着·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九章第七节(摘录) 受戒就是接受一系列誓约,这些誓约大多是否定句式的。 如果依戒而行,和尚不必履行国民义务,尤其是兵役。 中国当职戎N了解这点,免除了和尚们的兵役、徭役与税金。

4、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之心。戒就是防止作恶的,戒有很多种,比如五戒,八戒,具足戒,菩萨戒等。我们觉悟心本来就不会犯错,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妄想执著,所以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心。

5、释义:指的是皈依佛教的人需要遵守佛教最基本的五条戒律。出处:出自宗教戒律。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6、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教戒律戒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